图片
《阅微草堂笔记(五种)》是清代中后期一部很独特的文言志怪小说,说它独特,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:一是作者独特。作者纪晓岚乃是乾隆、嘉庆两朝的重要文臣和文化名人,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创作于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,终于嘉庆三年(1798年),前后延续十年之久,是他生前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。期间谈狐说鬼、间杂考辨,多有真知灼见、解颐妙语,形成了借寓、写实、诙谐、深刻的特点,成为我国清代文言小说史上的代表之作。
一
纪晓岚二十四岁应顺天府乡试,中解元,三十一岁中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居官五十多载,曾任山西乡试正考官、公试同考官视学福建,后迁任侍读学士、兵部侍郎、左都御史、礼部尚书、兵部尚书,在嘉庆朝任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、管国子监事,直至去世。他半生仕途曲折多艰,四十五岁时,(乾隆三十三年,1768年)因受姻亲两淮盐政卢见曾查抄案牵连,被乾隆皇帝远戍乌鲁木齐,忍受着“空山日日忍饥行,冰雪崎岖百廿程”的痛苦,度过了两年忧惧的时光,使他对世间百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。纪昀将在乌鲁木齐的见闻、感慨记录下来,写成《乌鲁木齐杂诗》,成为日后文学创作绝佳的素材。两年后(乾隆三十五年,1770年),乾隆皇帝召纪昀回京参加《四库全书》的编纂。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,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回到北京后,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图书的整理编纂工作中。惨淡经营十年(乾隆三十八年至乾隆四十七年,1773-1782),并撰写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》,凡二百卷,《四库全书简明目录》,凡二十卷。《四库全书》的修成,是纪昀学术生涯的重大事件,也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。《四库全书》修成当年,乾隆皇帝特赐纪昀紫禁城内骑马;八十岁寿辰之时,嘉庆皇帝派人祝贺并赠送礼物;去世之时,嘉庆皇帝御赐碑文称其“敏而好学可为文,授之以政无不达”,故谥号“文达”。
图片
但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文达公也经历过许多宦海波折、人生磨难,曾自做挽联:“浮沉宦海如鸥鸟,生死书丛似蠹鱼”正是其一生真实的写照。过了大半生荣枯咫尺间、担惊受怕的日子,纪晓岚变得洞察世事、世故老道。他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之谈,世态感悟之语,都写入了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。书中以僧、道、狐、鬼、怪为主要描写对象,利用喻指、象征的手段充分表现出了世间百态,人情冷暖,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哲理。纪晓岚把自己的居所命名为“阅微草堂”,大概是化用了《韩非子》中“见微知著”这个成语,即通过细微的苗头预知事物的发展趋势,透过细微的表象看到本质。《阅微草堂笔记》比起其他志怪小说视野更加开阔,更具深刻性和思辨性,与“才子之笔”的小说创作风格不太一样。
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第二个独特之处,即志怪内容和创作风格的独特。作为一部志怪小说,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篇篇不离佛道、章章皆有鬼怪,或寓指世事,或抒发感慨,其中不仅有纪昀等中高层文人对于佛、道二教的认识,也有乡野百姓眼中仙佛的存在状态,还有很多宗教文化内容都折射出当时的宗教环境和学术环境。纪昀将这些内容融入到小说作品中,使之成为实现儒家传统道德和规范的重要手段,既是为了实现“劝惩百姓”的目的,也是他“以儒为本,释道补之”宗教观念的体现。可以说,鬼怪、佛道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的扮演的角色既重要又独特。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坚持纪实为主的创作传统,又对传统志怪小说有所突破。不拘泥于简单的记述,而是融志怪和考辨于一体,在平直的记述中杂以精当的议论,质朴凝练,富于理趣。以尺幅千里的形式揭示世间哲理,反映时代风貌和社会生活。借纪晓岚诙谐、幽默之笔调,形成了《阅微草堂笔记》鲜明的艺术特色。书中在狐、鬼之中寄寓了许多世间哲理、人生感悟,同小说有机地融为一体。正如鲁迅对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评价:
“故凡测鬼神之情状,发人间之幽微,托狐鬼以抒己见者,隽思妙语,时足解颐;间杂考辨,亦有灼见。叙述复雍容淡雅,天趣盎然,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,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。”
《阅微草堂笔记》是纪晓岚生前的唯一著述,对之倾注的心血和寄予的希望非常之大:
“叠矩重规,毫厘不失,灼然与才子之笔,分路而扬镳。”
图片
二
说到“才子之笔”,就不得不说与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同为清代短篇志怪小翘楚的《聊斋志异》。《聊斋志异》是用传奇笔法而以志怪,奇幻瑰丽,委曲铺陈。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写作手法则很独特,每个故事的开头都会写明,这个故事是从哪里听来的,甚至某人转告某人,某人又告诉作者的,即使是倒了几手的故事,也要溯出源头,一一表明。如此近乎苛刻地追求真实性,体现了纪晓岚对于“志怪”与“传奇”的不同认知,他坚持以“古法”志怪,按照史传的传统来写作,即求实求真。所以两者虽然涉及了很多相同、相似的宗教文化内容,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,如“画壁”故事和冥诉故事等。纪昀还专门针对《聊斋志异》创作了一些情节相似,结局却迥然有异的狐鬼故事,特别是那些书生遇狐、遇鬼之事,完全没有《聊斋志异》的美好与期许,基本都是恐怖的,被戏弄的。纪晓岚虽然口口声声说鬼神之事是子不语,但从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记载来看,志怪小说,他本人绝对没少看。
纪晓岚这种不惜损害故事的文学性也要追求“实录”的创作风格,导致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从故事内容到写作风格都显示出鲜明的“求实”的审美品格,故事内容多取材于实际生活、语言简洁、文风平实。这种审美品格与当时“实学”大盛的学术氛围有很大关系,纪昀一直强调“实心励实行,实学求实用。”在宗教文化的题材选择上,尽量选择那些符合儒家传统道德标准,能够对社会有所裨益的内容;语言追求省净、简洁;文风平实,这些都是清代实学美学的具体体现。纪晓岚与《聊斋志异》背道而驰,过分强调“实录”风格,与他最喜爱的大儿子纪汝佶去世也有关系。纪汝佶学习散文,误入“性灵”派,读完《聊斋志异》后又沉湎于此不可自拔,最终不仅没有进学,甚至还丢了性命。纪晓岚似乎有意用汝佶作为反面教材,劝戒天下士子。
不过,也许正是这种据实写作的特点,展现给我们真实的社会底层的人生百态。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了饥荒时期百姓的惨状,妇女幼儿被当做“菜人”屠杀;手无寸铁的弱女子在生存与贞节之间的苦苦挣扎;在战争中奋力拼杀的下级军官和将士们;那些埋头读书的边远地区的士子们……纪晓岚知道他们的名字也许永远不会被人知道,他怕他们就此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里,所以他用写实的笔法记录他们真实的经历,这种对于普通人的关注,让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文字在不经意地闪现出一种悲天悯人的风格。
《阅微草堂笔记》还有不少故事颇富讽刺意味,纪晓岚借狐鬼之口辛辣地讽刺了道学家、儒林、官吏。留下了许多文学色彩突出、思想深刻、见解独到的优秀讽刺故事,形成了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天趣盎然,妙语解颐的风格。与《儒林外史》有很大可比性。特别是对那些道貌岸然的讲学家的讽刺,纪昀和吴敬梓都采取了言行相悖的讽刺手法,令人忍俊不禁。当然,二人所站的立场是不同的,纪昀并不反对科举考试,也并不反对理学,他只是希望修正其中不合理的部分。相较而言,就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来说,吴敬梓更彻底、更深刻一些。纪晓岚曾经在新疆生活一段时间,记载了大量富有边疆特色的故事,他从一个下级军官的视角,记载了三个连续的小故事,真实记录了正史中重要事件的具体细节。这些具有文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品,能够体现纪晓岚创作本意,故悉数选取在本书之中。
图片
三
第三个独特之处,是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版本问题。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共由五个部分组成:《滦阳消夏录》六卷、《如是我闻》四卷、《槐西杂志》四卷、《姑妄听之》四卷、《滦阳续录》六卷。这五部分内容并非一时一地完成,系陆续写成,曾有单行刻本,所谓“旧有《滦阳消夏录》《如是我闻》二书,为书肆所刊刻。”这些单行刻本有的是私自刻印,有的是未经校订,所谓“属草未定,遂为书肆所窃刊。”为改变这种混乱的情况,自嘉庆五年(1800)纪晓岚的门人盛时彦将五种笔记合刊,并经过纪晓岚本人的检校核对,成为以后流传各种合刊本的“祖本”,可惜板片旋毁于火。嘉庆二十一年(1816),纪晓岚去世十一年后,盛时彦重刻此书(以下简称嘉庆盛本),道光十五年(1835)因“从索书者中,因重锓版”由盛时彦、郑开禧作序,郑开禧又刻一版,可见此书的畅销程度。后世继有刻本出,大略不出嘉庆五年盛本。民国年间的主要印本有:上海会文堂书局印行的《详注阅微草堂笔记》,刻于民国七年(1918)。民国十二年(1933)刊刻的《分类广注阅微草堂笔记五种》。石印本《绘图阅微草堂笔记》,由上海锦章图书局印行。
除上述刻本印本外,此书还有抄本,目前能见到最早的抄本是国图藏《滦阳消夏录》抄本一种,书中有多处纪晓岚手迹,并有纪晓岚、刘墉等手跋。应系《滦阳消夏录》稿本的初次誊抄。在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版本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。
这个抄本有三点最为引人注目:一、此书形制与文津阁《四库全书》极为相似;二、有纪晓岚亲笔题诗、题字若干处及刘墉、贾臻、吴式芬等题跋;三、有佚文两则,不见著录于嘉庆盛本和道光郑本及后世诸本,殊为宝贵。
抄本《滦阳消夏录》的形制为:开本高30厘米,宽19.1厘米,版框高22.1厘米,宽15.4厘米,天头5.8厘米,地脚2.1厘米,每半叶八行,每行二十一字,朱丝栏格,四周单边,无页码标记,共六十五叶。形制、大小、字体与文津阁《四库全书》几乎一致。这种情况应与《滦阳消夏录》创作过程有关。此抄本第三卷末有纪晓岚亲笔题跋一则,详细介绍了其创作时间:
右滦阳消夏录三卷,前二卷成于热河,后一卷则在热河成其半。还京后乃足成之,故间有今岁事,仍并为一书,因其原名者,如陆放翁吟咏万篇非做于一时一地,统名曰《剑南诗集》云尔。庚戌(1790)六月廿九日缮净本竟因题。
可知此书先在热河(今河北省承德)完成两卷半,回到北京后又完成了剩下的半卷。关于热河创作《滦阳消夏录》一事在道光郑本《滦阳消夏录》序中有更为详细地记录:“乾隆己酉夏,以编排秘籍,于役滦阳。时校理久竟,特督视官吏题签庋架而已……聊付抄胥存之,名曰《滦阳消夏录》。”承德古称滦阳,也就是热河,纪晓岚所谓的于役滦阳,指的就是在承德校订文津阁《四库全书》。根据《纂修四库全书档案》中《热河总管董椿奏纪昀来热河时间及办理书籍情形折》记载:(乾隆戊申年)“兹纪昀于十月二十二日已抵热河。”乾隆己酉年十一月初九日《<谕荟要>二分着派懋勤殿翰林会同纪昀悉心勘校》奏折中记载:“文渊、文源、文津三阁四库全书,前已派员逐分校阅,将错误处所详晰签改……着派懋勤殿翰林,会同纪昀悉心勘校……”可知乾隆戊申年(1788)底至乾隆己酉年(1789),纪晓岚大部分时间都在承德文津阁校订《四库全书》,这也正好印证了《滦阳消夏录》序中所说的“乾隆己酉夏”“时校理久竟”。此时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,将以前的回忆、见闻甚至修定《四库全书》的佚事汇集成书,付四库馆抄胥存之。
图片
四
另外,此抄本中的一些题记中也记述了誊录的时间:其中第一册记:“己酉五月廿六日缮竟附题”,可知此书第一册91个故事完成后在乾隆己酉(1789)夏天缮写过一次,第三册末叶记“庚戌(1790)六月廿九日缮净本竟因题。”可知《滦阳消夏录》三册全部完成后,于庚戌年夏天再次整理、誊录完成。故纪晓岚创作、誊录完成《滦阳消夏录》的时间与校订文津阁《四库全书》时间大致吻合,所以抄本《滦阳消夏录》从书大、行款、字体与《四库全书》缮本无异。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在《藏园群书经眼录》中也提到此抄本云:“此帙棉纸朱阑,宽行正楷,与《四库全书》缮本无异,当是公修书时饬馆中小吏所写。”文达公曾言其书非一时一地写成,从抄写笔迹判断,亦非一时一地抄成。此本行文中,“玄”字皆缺笔避康熙皇帝讳,鬼字都缺“撇”,应示“鬼字不出头”之意。
但是,将稿件交给抄胥也是有一定风险的,盛时彦在乾隆癸丑(1793)年跋语中写道:“此前三书,甫经脱稿,即为抄胥私写去,脱文误字,往往而有。”此前三书即为《滦阳消夏录》《槐西杂志》《如是我闻》,可见当时均有抄本,甚至有错误百出的私抄本流通。可惜目前只有《滦阳消夏录》一种流传下来,殊为宝贵。
道光庚戍(1850)十一月,直隶故城人贾臻从纪晓岚的元孙纪谷原手中看到了这个抄本,他兴奋不已地题写了多条跋语:“文达元孙谷原上舍自盟津来,以是本见贻,余受而藏之,自诧眼福。”贾臻,字运生,号退崖,道光壬辰(1832)科进士,由翰林院编修考选山东道御史。道光己酉(1849)授河南府知府,后官至安徽布政使。与黄爵滋、曾国藩交好,与晚清名臣胡林翼亦多有来往。贾臻见到这个抄本的时候,正是他任河南知府的第二年。他注意到里面有若干纪晓岚亲笔题诗、题字为后世所罕见,特别是该书首卷有纪晓岚亲笔题写二首七言绝句,其中第一首为:
检点燕公记事珠,拈毫一字几踌躇。
平生曾是轻干宝,浪被人称鬼董狐。
这首诗后来不见著录他本,为人熟知的则是嘉庆二十一年(1816)盛本中所记载的七绝:
平生心力坐销磨,纸上烟云过眼多。
拟筑书仓今老矣,只应说鬼似东坡。
看到这两则不同的绝句后,贾臻做出了自己的判断:“文公自题两绝句,前一首与今刻本异,此当是初稿,”两首诗从内容上看,都符合纪晓岚的身份和阅历,抄本中的绝句系初稿无疑。这两首绝句的侧重点不太一样,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创作心态的变化。抄本的绝句侧重描写作者的创作状态,由于志怪小说自来被士大夫阶层轻视,所以作者声称“平生曾是轻干宝,浪被人称鬼董狐”,既有为自己创作这样一部“稗官琐语”之作的辩解,又有自谦之意。嘉庆二十一(1816)年盛本中的绝句,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老态,显现出一种参透世事的旷达。
抄本第一卷末有刘墉手跋一则:
正容庄语,听者恐卧,导以隽永,使人意消,不以文为制,而以文为戏,晋公亦何规乎?瑰玮连犿,吾爱其笔。石庵居士题。
晋公指的是晋平公,刘向《说苑》记载:晋平公问于师旷曰:“吾年七十,欲学,恐已暮矣。师旷曰:“何不秉烛乎?”平公曰:“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?”师旷曰:“盲臣安敢戏君乎?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,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,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。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?”平公曰:“善哉!”
这则故事中师旷用比喻的方法劝谏晋平公,正好点明了纪晓岚创作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目的:借鬼怪以劝世。应该说刘墉是非常了解纪晓岚的,明白他的苦心,为他写作这样一部志怪小说辩解,认为他是“不以文为制,而以文为戏”,并且极大地肯定了纪晓岚出众的文学才华。虽然贾臻一再强调刘墉跋语的真实性:“第一卷末刘文清跋尾,从知真迹。”但为何后世流传的诸本中不见此跋语,与士大夫阶层对于小说的看法有很大关系。士大夫阶层认为小说只是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,能够有益于世道人心的,尚可一看。
第一卷后还有纪晓岚的亲笔题记,贾臻特意指出:“此卷后公自识四行,寔公亲书,人或未之知也。特为指出,以告之获覩是本者。”后来吴式芬又特意强调这四行是文达公亲笔,卷末特意批语云:
曩在京师,曾见公手批施注苏诗原本,此册后四行,的为公亲笔无疑。
咸丰壬子(1852)正月吴式芬谨识
是书卷三第35页,内亦有纪晓岚亲笔书两行:
作冥司业镜罪有攸归,其最为民害者,一曰吏,一曰役,一曰官之子弟,一曰官之亲友,是四种人无官之责。
书框底部小字写云:
此两行是公亲笔补书,贾臻记辛亥三月。
两位见过文达公手迹的人都证实这几处为纪晓岚亲笔书写,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先生也说:“今以此帙审视,其为真迹固无庸疑虑也。”此抄本的文献价值自不待言。此抄本前钤有“南宫邢氏珍藏善本”、“邢之襄”印。邢之襄(1880-1972),字赞廷、詹亭。直隶南宫(今河北邢台)人,现代藏书家。青年时期留学日本,回国后在北京政府任职。喜收藏、刊刻古籍图书。与傅增湘同学,彼此往来藏书甚多,关系弥笃。邢之襄后将多种善本书赠与国家图书馆。可知是本流传有绪,抄成后由纪晓岚元孙纪谷原所藏,后辗转流入邢之襄处,现藏国家图书馆。这个抄本中保存的2则佚文也一并收入本书,系首次编入书内,读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可借此一睹《滦阳消夏录》旧貌。
图片
五
笔者真正接触《阅微草堂笔记》是在读硕士的时候,那时候学界和读者对于这本书的关注度还不太高。作为与《聊斋志异》齐名的志怪小说作品,由于种种原因,受到的关注程度远不如后者。直到21世纪初,对于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研究才真正进入繁荣时期,出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专著,十年间的研究成果比过去几十年的总和还要多。作为志怪的结穴之作,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文化内涵空前丰富复杂,特别是与宗教有关的故事中,既反映了宗教传统的教理教义乃至仪轨,又生动呈现出当时宗教生态。对此抉幽剔隐,颇多发明。诸如对于佛门“放焰口”的研究,对道教“牒”、“扶乩”源流的描述、阐释,都有发前人未发之处。
不可否认的是,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,《阅微草堂笔记》故事中有很多封建迷信、因果报应等内容,存在着胡乱联系、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的问题,今人要本着去粗取精、去伪存真的态度去阅读。
今天看来,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的研究已经开拓了很多其他的领域,如与纪昀研究、“四库”研究之间的关系;以及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与唐宋传奇、清代其他志怪小说的关系;《阅微草堂笔记》文本自身的宗教现象、宗教观念等方面的研究,都还存在着不少盲区,这些都需要学者们进一步努力,使得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研究更加深入。此外,是否需要将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研究与纪昀研究、“四库”研究做一次研究资源和研究成果的整合,也是应该给予关注的问题。
最后,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这篇序言的题目,是我的博士导师陈洪先生所起。“燃犀”一词,最早出自《异苑》讲晋代温峤到牛渚矶这个地方,听到水下有音乐之声,点燃犀牛角而照之,发现水下很多怪物。后来多比喻洞若观火,明察奸邪。后来南宋词人辛弃疾的《水龙吟·过南剑双溪楼》中也用到了这个典故:“待燃犀下看,凭栏却怕,风雷怒,鱼龙惨。”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,就像是“燃犀”之下,照见的是风雷之下清代中期社会中的种种世故人情和世间百态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作者简介:张伟丽,河北省唐山市人,南开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毕业,文学博士,2009年至今供职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,研究馆员(正高级)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古籍文献整理、清人交游、四库全书、古代小说与文化等。首都师范大学“四库学”研究中心会员、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。专著有《阅微草堂笔记志怪特色研究》(独著)《古籍提要题跋节录》(独著)会注会校会评本《阅微草堂笔记》(合著)《唐宋乐古谱类存》第二辑(合著)。在《四库学》《图书馆理论与实践》《蒲松龄研究》《中国曲学研究》等刊物发表《从四库全书纂修看纪昀的文学思想》《阅微草堂笔记“大圆镜”意象考》《国图馆藏音乐文献整理始末》等二十余篇论文。参加2017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“全汉魏晋南北朝小说辑校笺注”等数个国家社科、教育部、高校古委会等项目。2019年主持国家图书馆项目“文津阁四库全书誊录监生研究”,2024年9月结项。
图片
更多精彩内容
请关注京畿学堂
传播文化 欢迎转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